官庄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53|回复: 0

寻根行动——官庄余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3 05: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老板程长庚唯一剧照,演出剧目是《镇潭州》。资料来源潜山博物馆程长庚纪念馆。程长庚光绪五年〈1879〉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殁,也就是说,这张照片至少拍摄于1879年之前。留给我们的谜是:这张照片拍摄者是谁?既然拍了,肯定不是一张,那么还会有哪些照片存世?这些存世的照片又藏于谁手?期待谜底尽快解开。)
这次摄制组目的地是潜山。
查阅资料,与张英老祖宗贵四公同时由赣迁皖的,还有贵一公和贵七公。这引发了我们更大兴趣,除他们外,还有多少姓氏是江西移民后裔?
先去余井。早年车行潜山,要走高河,走源潭,走余井。远远看到一街竹器制品,把汽车逼至勉强通过,你就知道,余井到了。余井因井而名,井又因“余”姓而名。仅由余姓人家就组成远近闻名的繁华小镇,可见其家族之庞大。
来余井是采访老博物馆馆长余本爱。退休之后,老人隐居于此,专心研究家族源流,姓氏源流。知道我们过来,老人准备了多本当地家谱,有笃亲堂余氏,有弘农郡杨氏,有潜阳杨氏。查其祖先,多是从江西迁徙,时间也为元末明初。如“元凶时,鄱阳瓦硝坝居无所定,云徂何往,而余之真一公避兵来潜。”又如,“元顺帝间,朝纲腐败,义军四起……总辖没于王事,子六共负父骸居皖潜山。”但余老认为,他们那一支,从谱上看,迁居潜山时间更早些,或在元初,或在宋末,与瓦屑坝之“移”无关。家谱为后人所续,续之中带有家族情感,一些史实在家族情感的浓烈色彩中,被粉饰,被美化,完全可以理解。
潜山博物馆有程长庚纪念馆,馆内展《敦睦堂程氏支谱》复印件,京剧鼻祖程长庚一族,祖先“元时游寓安庆,乐皖山皖水之清涟,秀丽兼多醇厚,于是作室于潜之古城。”估计也与移民有关。馆长李丁生向我们说了个有趣现象,流行潜山一带的厝坟习俗,从考古角度看,起于明代,明之前,多为一次性下葬。落土为安,本是大事。死而不葬,会不会是初期移民“叶落归根”思想的体现?
在潜山,研究家族源流阵容最庞大的,是徐继达、徐敬宾他们“徐”姓。2004年起,他们就对徐氏家族源流进行梳理。为此,他们专门编有《徐氏族务通讯》,到今年年末,已经出版有26期。潜山徐姓这一支,据清乾隆九年续修《衍秀堂徐氏族志》,“元季兵乱……华三、华四、华七公随伯则一、叔则五同迁安皖。则一公迁潜邑沙河,惟华三公迁怀邑钦化乡三鸦寺。后华四公迁怀邑在城乡四颅墩,华七公迁桐城日就乡罗家岭。”徐继达介绍,迁至安徽之前,他们定居于江西凰岗。后来离开江西,也是经瓦屑坝至鄱阳湖入长江而下。
官庄是皖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郑炎贵推荐的,在潜山、岳西、桐城、舒城四县交界处。60公里山路,行了两个多小时。官庄余姓也是潜山余姓的一支,村民介绍,他们的老祖宗,肯定是从江西瓦屑坝移民而来。余姓在官庄是大姓,现仍残存的两处余氏宗祠,一在官庄小学,一在德馨庄。后者是五世堂支祠,两者的总祠,又在岳西来榜。残存于官庄小学的余氏祠堂,原为4进,现只保留其二,近些年修复了一下,但现代色彩太浓,已经看不到老祠堂的味道。五世堂支祠后进保存稍好,但前进及大门已完全破坏。
说到官庄“余”,必须要提德馨庄。里面自然有些故事,说乾隆五十五年(1790),村中长老余文章87岁,下有7子,子有孙,孙有重孙,重孙有玄孙,老少共130余口五世同居,和睦相处。后地方政府层层上报,龙颜大悦,“余文章年臻耆艾,绕膝曾玄,洵为升平人瑞,赏给‘五世同堂’扁额。”隔3年,余家又添两代,乾隆帝再赐“七叶衍祥”。德馨庄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占地3千余平方,大门进去,又分5路5进,每进均有单独的天井、堂厅,回廊。互不干扰,又互相通接。
官庄余姓名人,余受之著有《天文韵言》,余谊密曾代理安徽省长,余英时2006年获克鲁格人文与社科终身成就奖。另外,始于汉末的桑皮纸制作,在官庄坛畈村仍有保留,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安庆在线(2011)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官庄论坛 ( 皖ICP备12011772号 )

GMT+8, 2024-5-2 08:13 , Processed in 0.06322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