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67|回复: 1

官庄——闪耀着的明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4 19: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官庄镇自然资源

        官庄境内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省级金紫山森林公园坐落境内,与板仓自然保护区、舒城的万佛山森林公园紧紧 相连,总面积4073.3公顷。公园境内森林茂密、环境清幽、风光旖旎、古迹悠久,浑然一幅徇丽多彩的风景画卷。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的大香山寺坐落于香山村境内,号称“佛国三千大世界,天下禅林第一家”,为省级重点保护寺庙。禅院松竹掩映,庄严肃穆,每日晨钟鼓声传 十里。1957年建成,1969年迁建于锣鼓山南的烈士墓葬有革命先躯十八人,内有周恩来总理同学,中共潜山特支书记余大化烈士等,现为县级 文物保护单位。早在清乾隆年间即有“官庄一条街”之称的官庄老街,全长300余米,宽3米,路面由全山石板铺成,两旁店铺众多,随着时代变迁,虽几度兴衰,仍延续至今。



潜山县官庄镇特产

        官庄镇自然资源丰富,土特产品种多,区域传统特色经济发展优势明显,其中豆制品生产已有二百年历史,由于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优质的矿 泉水,生产出的产品属无公害绿色食品。产品生产以“官庄镇福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现有豆制品生产加工作坊60余家,“福源”牌 豆皮远销北京、上海、武汉等大都市,产销两旺,前景广阔。镇内有桑园326公顷,年产鲜茧2万余担,居全县前列。现有茶园3000余亩,茶场20余家,年产干茶6万多公斤,名优茶品种齐全,以色、香、味著名,深受消费者好评。境内“天柱红”花岗石资源丰富,经地质鉴定,色灰白 、灰红,斑状、块状结构,整体固定,硬度极强,耐腐蚀,是一种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的装修材料,全镇现有开采、加工台锯28台套,发展势 头强劲。书画纸生产始于宋元时期,今官庄坛畈古时生产的桑皮书纸远销印度、日本等国家,因产于官庄,故名“官庄书画纸”,俗称“仿宣纸”,以优质野生植物纤维为原料,性能独特,无蛀、无毒,可书、可画、可裱,为书画美术理想的丈房一宝,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通过使用、鉴定,予以了高度评价。




世界文化遗产

        金紫山下生产的桑皮纸走进了紫禁城,破解了故宫修复难题。这消息源于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大型历史文 献纪录片《故宫》中的一段解说词。故宫大修的样板工程——倦勤斋修复通景画的背纸,来自“安徽省潜山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官庄镇。“桑皮纸是怎样走进紫禁城的?”1998年,国家图书馆抢救善本,用的也是这里生产的超薄桑皮纸。2002年,预算800万元的故 宫倦勤斋通景画抢修工程急需用背纸。主持修缮的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的专家叶美宁建议用韩国生产的高丽纸。中国方面不同意,曹静楼副主任先后陪同美国专家6次来金紫山下的这个偏僻小山村考察。官庄生产的传统桑皮纸,经过国家8次检测,终于达到了质量要求。“不能 让国宝有什么缺憾的地方。”抱着这样的愿望,以作坊生产的官庄人刘同焰和余一富两位老人一丝不苟,严格按照故宫用纸的要求,历经两载 ,于2004年10月、2005年7月将500令桑皮纸分两批送交故宫。金紫山下的桑皮纸进故宫,山村京都纸为媒,一举扬名天下知。 刘同焰、余一富一时间成了小山村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故宫博物院赠送给他们的的纪念品——是一面精致的倦勤斋场景相框。背面写着:“ 衷心感谢参与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和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修复紫禁城乾隆皇帝倦勤斋”。




潜山县官庄镇历史

         官庄镇位于县城北65千米的大别山区,潜(山)、岳(西)、舒(城)三县交界处。镇域南北长13千米,东西宽9千米,总面积88平方千米 。域内崇山峻岭、峰峦叠幛,超过千米山峰14座,其中最高峰金紫山诸佛尖标高为1539米。官庄老街坐落在群山环绕的盆地中央。

        古镇创始于汉末、兴盛于明清。先民以造纸为主业,集合槽坊,依山傍水、群居成镇。宋元后就是桐、潜、舒、岳、(岳西县民国置)四 县的物资集散地,乾隆年间即有“官庄一条街”的称呼。老街全长300余米。宽3米、路面由石板铺成、两旁店铺众多,主要经营汉皮纸、书画 纸、黄板纸、竹木器、油漆画、粉丝、豆制品、茶叶、蚕茧等,素有“豆腐之街、书画之乡”之称。其汉皮纸,桑皮书画纸经国家档案局和中 国美术家协会使用鉴定、性能独特、产品远销印度、日本和国内各省市。



官庄镇文物古迹

         官庄镇主要文物古迹有:官庄、《宋史》载:屯田中员外郎、掌屯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后,“宁古塔将军编流人随旗下,设立官 庄……凡家中所有,皆为官物”。街头广兴五世同堂老宅、三堂五进,建筑宏丽。乾隆皇帝亲笔所赐匾额,现仍保存完好。横跨官庄河的凤溪古桥,精巧秀美。桥头高大银杏古树、绿阴垂地。周边绿野淡山、环境十分古朴和优美。镇西南有香山寺,始建于清光绪12年,殿分两重,前 殿内悬万名钟,拥四县三省施主。香火鼎盛,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锣鼓山南建有烈士墓、内葬中共潜山特支书记余大化与新四军政委牛金 山等18位烈士遗骨。其文化遗迹还有汪墩周代石器、陶器遗址、金紫山森林公园、寺庙、摩崖石刻、坛坂村水口石刻等。按照皖西南旅游规划,官庄将建设成为金紫山、板仓、下浒山水库即大别山生态旅游区依托集镇。


        潜山县官庄镇与岳西、桐城和舒城三县(市)相邻,依山傍水。官庄地名始于宋,据《宋史》载:“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清朝《吴振臣宁古塔纪略传》载:“清康煕时,宁古塔将军编流人随旗下,设立官庄。”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其时的“官庄”是行政机构的名称。千百年来,因这里世代读书、为官者甚众,后人便以“官庄”为地名沿袭下来。


        官庄古镇创始于汉末、兴盛于明清。先民以造纸为主业,依山傍水、群居成镇。宋元后就是桐、潜、舒、岳四县(市)的物资集散地,乾隆年间即有“官庄一条街”的称呼。老街全长300余米,宽3米、路面由石板铺成、两旁店铺众多,主要经营汉皮纸、书画纸、竹木器、油漆画、粉丝、豆制品、茶叶、蚕茧等,素有“豆腐之街、书画之乡”之称。其汉皮纸、桑皮书画纸经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使用后鉴定为:性能独特,产品远销印度、日本和国内各省市。




金紫山森林公园

        位于官庄镇北部的金紫山,是省级森林公园,因古有金紫世家而得名。金紫山,海拔1539米,是官庄镇也是潜山县的最高峰。当地民间有这样的传说:金紫山与天柱山比高赌长,一夜之间,两山均有破天之势。当地土地神奏报玉帝,玉帝遂命雷公电母下凡惩戒,一道电闪,一阵雷鸣,天柱山被劈成两半,至今主峰旁仍存“一线天”景观;金紫山被拦腰一剑,现主峰西侧如削如切,壁立千仞。金紫山顶峰突起,挺拔险峻,整个山形有逼人的雄伟气势。山中有双虹岩、金鸡门、石凤冠等胜景12处,留下了20余处古代文人题刻。其中仙女洞石门石窗,高敞空豁,四壁清爽,成天然石室,相传古时有一美女在此修炼成仙。前人题诗云:尘寰哪晓蓬莱境,到此方知即是仙。



官庄大香山

         香山寺位于距金紫山不远的状如圆锥的香山。“大香山寺”匾额,悬挂在寺门正中上方,两侧刻有“佛国三千大世界,天下禅林第一家”的门联。香山寺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后由中兴师祖释长法尽心苦修,募捐巨款,建成三层大殿。寺内有巨钟一口,高3.2米,直径2.6米,围6米,钟口厚0.23米。大钟建于清光绪癸酉年冬,全部用黄铜铸造,钟身布满一万二千多人姓名,故叫“万名钟”,是禅林一绝。相传,当时用48只炉熔铜水,铸成钟身,但钟顶却无法凝固。长法急得无奈,便浴身祈祷,欲将双乳割下抛入炉中。在他正欲割乳之时,只见香山顶上祥云盘绕,太上老君手持拐杖朝炉中指点,钟顶立刻凝固起来。据说大炼钢铁时,有人要砸钟炼铁,只因此钟太重太坚固,奈何不得。后来红卫兵也只砸下了底部的几块铁皮。



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同焰

        金紫山下有一条奔流不息的官庄河,河边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坛畈村。村民刘同焰、余一富便是古老桑皮纸的最后守望者。

        造纸作坊临水而建,有4间土坯房,黑色的小瓦,低矮的屋檐,墙壁经过烟熏火燎,显得十分沧桑。刘同焰个头不高,脸膛黝黑,憨厚中不失精明。余一富瘦高个头,两眼炯炯有神,说话慢条斯理,一看就是见过世面的人物。他俩是表兄弟,年龄相仿,都在40岁光景,从小一块长大。年少时他们就对家里的造纸作坊很着迷。在自家作坊里,看着一张张粗糙的树皮在大人的巧手中,如同变魔术般成了一张张薄纸,他们就这样在言传身教中,慢慢地领悟着。

        桑皮纸是潜山县著名工艺品,它的生产始于汉末,因此又称汉皮纸,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桑皮纸的特点是: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主要用于高级包装和制伞、糊篓、做炮引及制作某些工艺品。

         20岁时,刘同焰、余一富“出师”了,此时也是官庄桑皮纸最为兴盛的时期。当年坛畈村40%的劳力从事桑皮纸的生产和加工,整个官庄镇达1500余人,共有180张槽,200多人常年在外推销,年产40万吨,要装400多卡车,年产值500多万元。余一富这时则成了推销桑皮纸的佼佼者。也正因为生产桑皮纸,官庄人的生活水平大大高于周边地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传统手工造纸工艺受到了机械化生产的严峻挑战,一家一户的手工作坊式加工已无法与之竞争,其没落似乎已是必然。雪上加霜的是,桑皮纸的市场也丧失殆尽。许多和刘同焰、余一富一样,世代相传身怀绝技的民间造纸艺人,为了谋求生计,不得不忍痛割爱,转行从事他业。刘同焰、余一富实在舍不得祖祖辈辈传下的手艺在自己手里丢弃,依然“顽固”地坚守着。到本世纪初,官庄镇桑皮纸生产作坊由鼎盛时期近200家,锐减到10来家。这门传承了1000余年的造纸术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2004年6月的一天,从北京传来消息,故宫最终决定由余一富和刘同焰制作倦勤斋修复所需桑皮纸。他们在专家的科学指导下,严格按照故宫用纸的要求,每道工序都亲力亲为,于2004年10月及2005年10月,将500刀桑皮纸分两批送交故宫。

         2005年11月央视大型纪录片《故宫》道出了这段内情,让人们记住了余一富和刘同焰的名字。2006年至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安徽日报等媒体,相继对他们进行了采访,推出了有关官庄桑皮纸的报道。坛畈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在省和中央级媒体上频频闪亮登场。

        2007年初,安徽省公布了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官庄桑皮纸名列其中。最近,又传来了令刘同焰、余一富兴奋的消息:官庄桑皮纸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通过了专家评审。



豆腐一条街

        官庄老街全长300余米,宽3米,街面全由石板铺成。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然而,最富有特色的恐怕还要算挨家挨户的豆腐坊。

        由于官庄海拔高,山地土质好,气候湿润,特别适宜黄豆生长;加之山里清泉众多,甘甜清冽,做出的豆腐白如玉、嫩如脂、素而香、鲜而纯。因此,几百年来,这里家家户户便形成了做豆腐、吃豆腐的习惯。官庄豆腐坊至今还保留着传统手工做法。从选豆、浸泡、上磨、挤浆、烧煮、点卤、压单,每道工序都不温不火,精工细做。一锅豆腐,能产出豆腐、豆皮、豆棍、千张、酱干等系列产品。豆渣是养猪的精饲料,就连压豆腐流下来的热水,冬天牛爱喝,人们用它洗澡不生疮。如今男人多外出打工,因此,留守在家的“豆腐西施”,便成了官庄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辛苦并快乐着。


官庄余姓

         说到官庄古镇,不得不提及官庄“余姓”,因为余姓在这里不仅是大姓,而且古今有史料和文献记载的名人就有20多位。余氏宗祠“德馨庄”是一处雕梁画栋的古建筑,门前有一棵4人合抱的银杏树,树下有石桌石凳。房屋虽有些破坏,但至今古迹犹存。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余文章87岁,有7子,全家130多口人,五世同居,和睦相处。县令见闻奏报朝庭,乾隆乃赏赐“五世同堂”匾额,隔3年又赐“七叶衍祥”匾额。如今,匾额虽有些斑驳,但乾隆手书遒劲有力,乾隆二字清晰可见,记载着昔日的荣光。

        余受之,清光绪癸已新科亚元,天文学家。自幼聪颖,博览经史,一生著述很多,尤其对天文学颇有研究。现仅存《天文韵言》一书,为中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之一。

        余谊密(1873—1935),曾任安徽省政务厅长、财政厅长、代省长。其故居“玉成堂”有其自撰一联:“余少日孤贫是正气未堕乃有今日,若后人奋勉要家声丕震方可为人”。

        余大化(1899—1927),1921年参加共青团,1927年加入共产党,是周恩来总理同学,安徽学生运动骨干之一,潜山党组织创始人。被捕牺牲时年仅28岁。

         余英时,出生于1930年,现定居美国。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其对儒家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自成一家,有中西文著作达数十种。2006年获素有“人文诺贝尔”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科终身成就奖。7至16岁青少年时代在家乡生活过9年,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想到自己的故乡官庄看看。其父余协中为抗日名将。古镇之现状 。



最美乡村

       官庄镇全镇总面积187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355个村民组8535户,32800余人口。对外到舒城、桐城均有公路通车,内部村村通车,主干道均为沥青路面,交通较为方便。


        如今的官庄镇旅游经济与特色经济竞相发展。官庄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更由于官庄镇自然资源丰富,土特产品众多,区域传统特色经济发展优势明显,其中豆制品生产已有二百年历史,由于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优质的矿泉水,生产出的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武汉等大都市。镇内有桑园326公顷,年产鲜茧2万余担,居全县前列。现有茶园3000余亩,茶场20余家,年产干茶6万多公斤,名优茶品种齐全,以色、香、味著称,深受消费者好评。书画纸生产始于宋元时期,如今官庄坛畈生产的桑皮书画纸远销印度、日本等国家。

        大山深处古镇之行,让我感触颇深的不仅仅是官庄镇古老的历史、传统的建筑、石板路、名人,更让我感动的是这里的“守望者”们!很多的古镇也许曾经有过辉煌,如今也留下了一些古韵,但是大多古镇在现代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开始衰落,甚至都不曾被人记起。提起那些古老的手艺甚至是一些“古镇之宝”,很多人都会重复着说这样一句话“那都是以前的东西了,现在不行了!”然而官庄如今走的却是一条发展区域传统特色经济的道路,桑皮纸、豆腐、茶叶等产品远销国内外。这些古老的手艺在官庄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成为古镇发展的“助推器”。

        湛蓝的天空,如黛的远山,广袤的田野,还有最先摇曳的一缕炊烟,不知不觉中便凝固成冬日山镇里最生动的风景。大山深处藏古镇。披一身晨曦,踏一路繁霜,沿着清凉光滑的石板路,置身于逶迤静谧的青色巷道,听几声牛哞犬吠鸡鸣,远处飘来农家晨炊饭菜的香味。许多儿时尘封的记忆,顷刻间便像村头潺潺的溪水汩汩涌动。这便是官庄古镇,远离了都市的浮躁与喧嚣,飘荡的满是农家铅华净洗的质朴与自然。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官庄论坛 ( 皖ICP备12011772号 )

GMT+8, 2024-4-28 16:15 , Processed in 0.07856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