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21|回复: 7

格律诗创作谈(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7 15: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红楼听雨 于 2013-5-17 17:30 编辑

                格律诗创作第三讲  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主要指绝句的,当然古风、歌行也有这方面要求,这里不加分述。起承转合是诗的内容而非外形,与平仄和韵相比,要求显得抽象一些,在部分诗作中,不是很明显看出起承转合的轨迹。但好的诗作,起承转合能让读者体会到其运用的妙处。把起承转合分割开来表述,起就是发兴、发端。承就是承接。转就是从此物转到彼物,合是合回到主题。四句虽然做了分工,但有时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明确分界。有时转而不合,有时转合倒置。
        先看看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首句以碧玉发兴,即是“起”,碧玉是美女的泛称,把杨柳比作碧玉,碧玉成了杨柳的喻体,实际就是美女成了杨柳的喻体。碧玉是少女,正好符合早春这个意象。二句中的“绿丝绦”,是指少女腰上的绿色绸带,表示下垂的柳条就像这绸带一样随风轻飘。这二句是紧承第一句而来的,字字关联,不离不弃(初学写诗,往往不注意句间关联,四句各表各的,这样就不会生成完整的诗意)。承就是承接,使上句的诗意得到延展而不止于当句。第三句转最关键,如果继续按照起句描述,就会就事论事,意境发散不开;如果另起炉灶,转得太多,就会阻断诗意、主题表达不彰。因此,转要形转而神不转,那么,神是什么呢?“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就是神,因为前二句的碧玉也好,丝绦也罢,指的就是这“细叶”,加之题目明示为柳,细叶当指柳的细叶了。那么,就本句而言,型又是什么呢?我们看到,前二句是描写句式,第三句改变了这种句式,变成疑问句式,用的是赋体,这就是形。尾句是合,合出全诗精华就看这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回答了前一句之疑问,“合”非常明显,“剪刀”对应着“裁出”,把无形的春风一下子变成有形,天下的所有柳叶都是剪刀裁出来的,这把剪刀该有多大的魅力呀。这一句的“合”成为亘古绝唱,所有写早春的诗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少年时代,读唐诗囫囵吞枣,不懂诗意,把“二月春风似剪刀”理解为二月的天气格外冷,像剪刀一样割人皮肉,那是完全忽略了第三句的“谁裁出”,由此反过来证明写诗要首尾照应、句句关联。
       贺知章的这首绝句,起承转合的特征非常典型。与其说是诗人的构思精妙,不如说是诗人深谙起承转合原理,对艺术规律驾熟就轻的结果。
      写诗,特别是绝句,四句既不能各说各的,也不能平均用力,就像画画一样,要分轻重缓急,要分冷暖明暗。起承转合就是一种调剂手段,有了这个手段,诗就会产生抑扬顿挫的、立体美的艺术效果。
发表于 2013-5-17 19: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贴支持!
发表于 2013-5-17 21: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
我发狠地看绞脑筋地看,很失望,我对那些就是一窍不通。

点评

有道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您没这方面兴趣,“发狠”一点都没用。劝君不要有文学方面爱好,这会让您一辈子多愁善感,一辈子神经质的。  发表于 2013-5-17 22:31
 楼主| 发表于 2013-5-17 21: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根云 发表于 2013-5-17 21:10
楼主辛苦!
我发狠地看绞脑筋地看,很失望,我对那些就是一窍不通。

      谢谢阅读。
    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相同的爱好,没有此爱必有彼爱。比如我,对音乐没有爱好,任人怎么摆谱,就是一窍不通,奈何?
发表于 2013-5-17 22: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起承转合是旧体诗创作基本功之一,不了解这一点,是写不出好诗的。楼主这篇讲座深入浅出、有理论有实例的剖析了起承转合在绝句中的运用过程,令人赞赏。楼主举例的这首诗,起承转合非常明显,能让初学者得到教益。
发表于 2013-5-18 08: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荷 于 2013-5-18 10:26 编辑

红楼斑斑的讲座,深入浅出得道出了绝句的写作方法。是初学者最好的指导。{:soso_e179:}
绝句的起承转合中,起和承比较容易掌握。难的是转,“转”一般俗说叫荡开一笔,由起承的描写或叙事中,引发的思考或看法等。如:红楼斑斑的讲座中由前两句描写柳树像碧玉一样的美,而引发的思考:这样美的柳叶是怎么来的呢?因此有了“不知细叶谁裁出”的转句。类似的还有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转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的转句等。这是我写绝句的一点心得。
感谢红楼斑斑的用心。
发表于 2013-5-18 13: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砧衣细妹 于 2013-5-18 13:22 编辑

贺知章另外两首诗也转的很明显,如《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以上两首,第三句都转得好,转出了大意境。初学写诗者有个误解,以为好诗就是多用优美的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生僻的专业词汇,指望这样提升诗的文采。殊不知这是作茧自缚,把诗引向了死胡同。好诗就是好意境、好构思,而好意境好构思不是靠单字、单词、单句就能生成,要打一系列组合拳,起承转合的运用就是组合拳中的一种。我们经常欣赏到名作中的佳句、妙句,但这些佳句妙句并非由那些孤立的形容词组成,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由意境生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由气势生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由哲理生成,“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由氛围生成,等等。纵观历代名人名句,没有哪一句是由冷字僻词或者华丽词汇生成的。

发表于 2013-5-19 12: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根云 发表于 2013-5-17 21:10
楼主辛苦!
我发狠地看绞脑筋地看,很失望,我对那些就是一窍不通。

呵呵,难怪我就心宽体胖了呢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官庄论坛 ( 皖ICP备12011772号 )

GMT+8, 2024-4-29 12:59 , Processed in 0.09389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