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38|回复: 0

传统绘画技法一览(学习与交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3 13: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绘画技法一览
传统的绘画表现技法,是无数艺术家在漫长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摸索和总结出的一些成功经验,对于后来者的艺术实践活动,的确能起到桥梁与渡船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工具材料的更新和改变,某些绘画技法往往被后人弃之不用乃至失传。我们今天对这些技法的回顾,并不是出于某种猎奇或怀旧的心态,因为在人类漫长的艺术苦旅中,这些成功的经验和技法必定是漫漫旅途中一个个加油站(驿站),帮助人们攀上了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并将指导我们踏上新的征程。
由于资料有限,这里所例举的绘画技法肯定不全面,也可能有误,敬请批评指正。
[]
指随意点染,是一种没骨法用笔,只有写意水墨画中常用此法。厾的笔法,可以说是扩大了的点或是粗肥的线。每用一笔,就可以解决一个体面,写意画中的涂色,也用这种笔法。多用吸水性强的羊毫笔来画,用笔可以中锋,也可以侧锋。
[]
工笔重彩画特技之一。将含有大量水份的颜色,涂于矾纸上,趁水和色未干时用气吹之,用以表现烟云变幻之姿。
[]
工笔重彩画特技之一。预先把胶矾水洒在纸上,然后罩上一层颜色。已洒上胶矾水的地方不与上面的颜色结合,形成雨点似的效果,此法常用于画雨。
[]
工笔重彩画特技之一。用笔饱蘸白颜色弹落画面上成点状。常用于画雪。
[]
画法。如以色填入勾好墨线的形象中。如嵌苔,指以矿物质如石青,石绿,朱砂等色点在墨点上,四周留一些墨边。
[勾斫]
山水画技法之一。指画山石先画外边轮廓石形,谓之“勾”,用头重尾轻形如斧砍的皴笔表现山石阴阳凹凸,谓之“斫”合称为“勾斫”。
[老墨]
用墨方法,有气韵苍茫的效果,此种墨法,全凭笔力表现出来,用肘和腕的运转,做到"力透纸背"。老墨立骨韵。
[死墨]
是指画面墨色浓淡不分,笼统一片是为死墨。为用墨方法中的一忌。
[没骨]
不用轮廓线的一种用水墨或色彩表现形体的技法叫作“没骨”,与线描的勾勒共为国画的两大技法。此法始创五代后蜀黄荃,其画花勾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称“没骨花枝”。北宋徐崇嗣学黄荃,其花卉只用彩色画线,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另有用青、绿、朱、赭等色画山水画的,称“没骨山水”,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
[泼墨]
水墨画的一种特殊表现技法。相传为唐代王维所创,而王洽每于酒酣作泼墨画。所谓水墨淋漓,一时俱下,不见笔踪。后世泛指笔势豪放,墨如泼出的画法为“泼墨”。
[厚涂]
即用颜料描绘,称为“厚涂”,为工笔重彩画的一种技法。例如画花卉时,为了加强表现力,常在花蕊或花瓣的尖端部分,用颜色堆积而成,即是厚涂。
[点叶]
山水画中树叶的画法有二:一是没骨之叶,一是勾勒之叶。没骨之叶称为”点叶“。因其形状不同,有所谓个字点,介字点,胡椒点,垂藤点,水藻点,尖头点,藻丝点,攒三点,剌松点,攒三聚五点,杉叶点,聚散椿叶点,梅花点,鼠足点,菊花点,柏叶点,椿叶点,垂叶点,仰叶点,破笔点,个字间双勾点,梧桐点,松叶点,大混点,小混点,仰头点,垂头点,平头点等名称.梧桐点,松叶点画有所指,而介字点,胡椒点应用范围更广。
[点苔]
中图画技法之一。点在山、岩、坡、枝干等处的点子叫做“点苔”。点苔之形有用圆笔的,横长的,竖长的,大小不一。有种种样式。大者如米点山水,用比较大的点子,去表现烟云雨树。因笔骤起骤落,可兼中锋侧锋,出现苍茫丰润的效果。
[点垛]
中国画技法名称。多指写意花卉画的技法,也称“点簇”。其法不用勾勒,而以笔尖蘸墨或颜色,笔毫触纸辅开,一笔之中就有浓淡;或先蘸甲色,再蘸乙色,则点垛出具有甲色,乙色和甲乙的混合色,主要用以表现花卉的叶和花瓣。有时也用于人物画和山水画。
[点描]
绘画技法用语,如米点山水的米点便是点描的例子。绘画从单纯以线为造型的手段,发展把点描也作为表现手段之一应是一大进步。
[点景]
为使画面生动,增加气氛而添加的一些景物,叫做“点景”。例如画海景添加些海鸥,画田野添加些牛羊,画风景添加些适当的人物等。
[勾勒]
一般指双勾。先用线勾出轮廓,然后在轮廓内部着色。始于五代黄荃。其所画花鸟画即用勾勒法,世称黄氏体。勾勒与没骨共为中国绘画上的两大技法。另一种说法是:“勾”系指由上或斜上方往下画的线条;反之称为“勒”。
[烘托]
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谈彩在物象的外缘渲染衬托,使之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运用此法。












  
  






[破墨]
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有“王维之破墨山水”一语,是破墨法最早记载,其后与泼墨并列屡见于各画论,但对“破墨”的解释并无定说。有人认为“烘云托月”就是破墨法。即用墨把要画的主题物体托出,不画该物体,而画其周围的背景关系,则其背景部分的墨色,被烘托的物体所破,故名。一说是先用淡墨画出大体,再在其上用浓墨完成的叫作“破墨”。这种方法叫作“以浓破淡”,反之,叫作“以淡破浓”。
[积墨]
中国画技法之一。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的一种方法,称为“积墨”。北宋郭熙云:“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见《林泉高致》)。元代黄公望云:“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见《写山水诀》)
[结心]
用笔方法。“结心”是中锋的同义语。行笔时因笔的主锋在点画的中心,使笔墨间产生浓淡虚实变化,浓和实的地方叫“结心”。
[笔法]
写字作画时用笔的技巧和方法特色。我国书画都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以工具同为尖锋毛笔。要使书画的线条点画具有抑扬顿挫之态,圆满欹侧等变化的笔迹,必先讲究用笔的方法,并在运笔送毫时掌握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等方法,谓之“笔法”。
[皴法  山水画主要技法。画山石轮廓既成,再用各种变幻多姿的笔法进行描画,补充勾勒轮廓空间之不足,以进一步显现山石的纹理结构,凹凸、阴阳向背的形态,使所画山石更具立体感。皴法可大致归为三大类即:点皴、线皴、面皴。皴法是古代画家根据其艺术实践创造出来的。具记载其名目繁多,有折带皴,披麻皴,乱麻皴,刮铁皴,荷叶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骷髅皴,鬼皮皴,斫垛皴,点错皴,剌梨皴,解索皴,牛毛皴,乱柴皴,雨点皴,豆瓣皴,破网皴,泥里拔钉皴,芝麻皴,玉屑皴,弹窝皴,马牙皴,金碧皴,矾头皴,没骨皴,拖泥带水皴等数十种。
皴石的方法和皴山的方法大同小异,至于皴树的方法则是与前不同的。例如画松树的树干要用鳞皴,画柏树的树干要用绳皴,画柳树的树干要用交叉麻皮皴,画梅树干要用点皴横皴,画梧桐树干要用阔笔横皴。现代画家笔下,有沿用古法的,也有创新的,如鱼网皴也称网纹皴,冰纹皴,抽筋剥皮皴等。总之,大自然中有不同纹理结构的山石,就会有各种不同的皴法。
[嫩墨]
用墨方法。比喻色泽鲜嫩而又神采焕发的墨彩效果,其作法,先以吸透水的笔尖蘸墨后与水混合,画于纸上后则墨晕柔和润滋而有光彩。如云山隐现,夜色深幽,画日光,云影多用嫩墨。
[撕毛]
表现动物皮毛或人物的眉,发,胡须的技法叫作“撕毛”。以笔蘸水,然后挤干压扁,使笔毛分散,再蘸墨或颜色作画。
[墨晕]
指渗化出笔迹以外的墨痕。有时是画家有意要作出的效果,也有时是运笔过程中水份和速度,力度没有掌握好,而出现的笔病。
[鹤滕中国画用笔一忌。用笔不平,不匀出现疙瘩,有如鹤之膝盖,故名。
[三白法]
唐宋人画仕女时有”三白法“,即额头,鼻子,下颔敷粉,眉颊施朱,酷似今日京剧旦角的化妆。这种渲染方法可以不受复杂的外光变化的影响,而使之相对处于较稳定的下面光或散光之下。
[没骨皴]
山水画技法之一,没骨山水画用之。与没骨法相同,只不过用色不用墨。
[芝麻皴]
山水画技之一,如芝麻小粒,聚点成皴,唐代有用者,宛如聚沙成山,宋范宽也多用此法。
[凹凸法]
即明暗法,国画对描绘物体立体感的方法,习惯称为“凹凸法”。以线描和皴、擦、染、点等手法表现出物象的凹凸之感。
[乱柴皴]
山水画技法之一。用笔画线如柴枝乱叠,笔枯而硬,故名。
[卷云皴]
山水画技法之一。用笔画线层层弯卷象云彩一样,所以又叫“云头皴”。宋代郭熙多用此法。
[披麻皴]
山水画技法之一。笔划直长,自上而下,如束麻下披。董源,巨然多用此法。
[折带皴]
山水画技法之一。笔划如垂折的衣带,故名。适宜表现折叠成条幅状的沉积岩层,属线皴的类型。
[斧劈皴]
山水画技法之一。笔划尤如用斧头劈木片,一边厚(宽),一边薄(窄)。有小斧劈,系李思训,李昭道所创。有大斧劈,系马远,夏洼以及浙派画家所用。
[雨点皴]
山水画技法之一。此法用笔大都是小钉子似的,用点攒簇,或近似不规则的短线条皴笔,有的笔型上接近小斧劈皴法。宋代范宽喜用此法。其著名的《溪山行旅图》中山石轮廓用虚实明显的中锋线条确立体势,内廓石纹则用短条子式的雨点,豆瓣类皴笔(所谓“下笔均直,形似稻谷”)来描写关,陕一带的山景,从而“以似为工”,体现了宋人严谨,缜密,踏实的画风。
[金碧皴]
山水画技法之一。画金碧山水画不用墨皴,在设色青绿重彩后,要用泥金勾勒作皴。传为唐代李思训所创。唐宋以降,金碧山水画多用此法。












  
   







[徐氏体]
为五代南唐徐熙所创始的一种没骨花鸟画技法。此种画法以水墨为主,略加淡彩而不施勾勒,与勾勒填彩的黄氏体共为中国画的两大派系。其子徐崇嗣(宋初,十世纪后期人),仿效黄氏体的用色,将其家传的水墨代之以色彩的渲染晕化,创造了新的画风。
[黄氏体]
为五代西蜀的黄荃所创造的一种有独特风格的花鸟画法,与徐熙体并成为其后的花鸟画的两大类型。其特点是勾勒填色,富于装饰趣味,也称高贵体,为北宋时代画院的一种模式,北宋后期多少有些变化,到南宋以后仍继续盛行。黄荃之子黄居采,黄居宝以及夏候延,李怀,李吉等都是黄氏体中名手。
[铁勾锁]
南唐画家李煜所画的墨竹,自根至梢,一一勾勒,人称“铁勾锁”。
[鬼面皴]
山水画技法之一。因皴笔形似丑陋的鬼脸,故名。用者极少。
[解索皴]
山水画技法之一。此种皴法笔迹,长似披麻,用笔扭转,似将绳索解开以后形成弯曲扭转的形状,故名,应用很广。
[骷髅皴]
山水画技法之一。此法皴出的笔迹上上下下,形似骷髅,用者极少。
[云头皴]
用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如“夏之多奇峰”,故称云头皴,山水画技法之一。这种皴法自北宋郭熙以来,广为用之。郭熙的山水画烟云隐现,奇峰多变,“独步一时”。
[荷叶皴]
山水画技法之一。皴笔自峰头向下屈曲纷披,状如荷叶的筋脉,故名。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如远望黄山的莲花,莲蕊二峰时,可以看到荷叶皴在自然中的情景。(图26
[米点皴]
山水画技法之一。这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它是用饱含水墨的横点用笔,密集点出,泼墨,破墨,积墨并用,最能表现江南山水晨雾烟雨后之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米蒂的点形阔大,称大米点,米友仁画出的点形略小,称为小米点,米点皴不是臆造的,据米友仁自题《潇湘奇观图》道:“此图乃庵上(指海岳庵)所见,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如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观临佳处,辄复得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可见米家山水来源于写生,米点皴是米氏父子对大自然长期观察体验的产物。近代有人批评米点皴全无用处,这是不公正的,问题不在于米点皴,而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如有的现代画家在描绘封山育林的葱笼景象时,用饱含水分的密集竖点画出,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这实际上是对米点皴法的活用。
[墨块皴]
山水画技法之一。为现代画家陆俨少所创。古人也有用大块水墨的,但多以点拓远山或拖出沙岸,浅诸,未曾入皴。陆俨少则以大块水墨作为皴法运用,收到了峰峦厚重,云气蒸腾,水墨淋漓,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这种大块水墨如何运用,陆俨少说:“画大块水墨,饱蘸墨水,必须笔笔铺开,笔根着力,起手处更依附山石或树丛边缘,顺势连续点去积大点而成块。下笔宜快,如疾风骤雨,合沓而进,顺势屈曲,不宜僵直,墨痕边缘宜毛,以便装点他物,如山石,林木等,可以少露痕迹,即使不画他们,边缘便是云气,也宜松毛,可待云蒸霞蔚之致。”
[揭画法]
凡是用普通面糊粘贴的画,想要揭下收集和保存。需用刷子或毛巾中蘸的酒在画面上轻轻抹匀,待酒渗透,慢慢揭下,即不伤画的原色,又不使纸变污。
[水印渲染]
版画技法的一种,例如表现云雾,并不一定另刻固定的板块,而在原同一版面上滴上少许水,再在水中加入适量色汁,加以调动,然后印于纸上,此种渲染后印出的版画,百张百样,各不相同,因而别具妙趣。
[石分三面]
山水画画石的方法。所谓“石分三面”即顶面,正面,侧面。有此三面,石头则显出立体感。























[老、含、稀、瘦]
为民间艺人画梅的要诀。“老”是指画梅时枝干要曲结盘折,露出梅根,表现它的老态,才能显得可以经得起冰雪严寒的特色。“含”是指画梅朵不易全开,应多为含苞待放者,否则易象桃花。“稀”是指梅朵(蓓蕾)不易密结于枝干,否则虽繁而不清,反而难以显现出其高洁之姿,稀反而见其精神。“瘦”是指花枝要瘦,不可过粗,画师常说:“干要老,枝要瘦,花儿朵朵往上凑。”
[树分四歧]
是山水画中画树要诀,指画树时枝干的穿插倚(避)让,就是要把树画得生动,有立体感。
[丛树画法]
两株以上树的画法。如画两棵树,可以画一大一小,象是一老一幼,老树需婆娑多情,幼树要窈窕有致。三株树最忌根顶整齐,必须左右穿插,互让自然。五棵树或更多的树画在一起,更需认真安排。总之要交搭巧妙,有疏有密,有争有让。
[画竹六忌]
是指画竹时应避免的毛病。《小山画谱》曾说:“叶须劲刮,实按虚起。一抹便过,迟留不得,粗忌如桃,细忌如柳。一忌孤竹,二忌两并,三忌如叉,四忌如井,五忌手掌,六忌蜻蜒。总须叶叶交加。疏处遥相照应,则不范诸忌矣。“
[画中六病]
《石涛画语录》中指出:”绘画不可雕凿,不可板腐,不可沉泥,不可牵连,不可脱节,不可无理。”称之为“画之六病。”
[点、曳、斫、拂]
绘画中的用笔方法。“点”戳笔直下如坠石;“曳”直笔中锋如引带;“斫”卧笔侧锋重扫,如刀斫物;“拂”卧笔轻松横扫,如拂衣灰。
[渲染七法]
晕,以墨或水色晕开浓淡,不露笔痕,一般分明暗用之。罩,以水质颜料覆盖,基本上是平涂,透出底色。烘,以它色从旁衬托,使被衬托部分更加鲜明突出。衬,在画面背面涂色,使描绘的对象更见厚重。刷,以排笔涂大面积之色,常用于画天空和水面等大面积的地方。铺,以石青,石绿,赭石,石黄,朱砂,墨等重色或金银满铺作地(底子)加强装饰效果。填,留出描线,用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充填轮廓线内。
[线描十八法]
描是线条的一种,是用来画人物衣纹的,前人共总结出十八种描法。1、高古游丝描;2、行云流水描;3、铁线描;4、琴弦描;5、钉头鼠尾描;6、马蝗描;7、混描;、8、撅头描;9、曹衣描;10、折芦描;11、橄榄描;12、兰叶描;13、枣核描14、竹叶描;15、减笔描;16、枯柴描;17、战笔水纹描;18、蚯蚓描。其中,高古游丝描,兰叶描和铁线描都为画家们所常用。高古游丝描的用笔很软,用以表现纱罗等软薄质轻的衣纹效果很好。如宋人画的《八十七神仙卷》。兰叶描也是用以表现柔软的衣服的,如宋李公麟画的《维摩诘像》。铁线描的用笔很健劲,硬朗,用以表现被浆洗过的麻质面料的服饰,如宋人画的《柳荫闭憩图》十八描中仅竹叶描和枯柴描用偏锋,至于减笔描是描法中更为集中的表现方法,比较难于掌握。

























[用笔八宜
1、劲,是指内涵的笔力。笔力的有无,不在于笔划的粗细,而在于给人的感觉,有所谓“笔力能扛鼎”,“笔墨若刻入缣素”,“笔锋若触透纸背”等说法。
2、老,就是感觉苍老。用笔老的固然有劲,而有劲的却不一定老,其实质与腕力有直接关系。老的相对是嫩,其区别在哪里呢?所谓嫩,并不是说落笔纤巧细软好象游丝牵引的一样;所谓老,也并不是说用秃笔枯笔或者用笔粗硬出筋露骨驽张剑拔的意思,其实往往相反,有的用笔粗硬初看好象很老其实是嫩的,而有的用笔纤细好象很嫩其实是老的。这还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悟性的提高。
3、活。是指灵变不滞的意思。石涛曾说:“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腕受实则沉着透彻,腕受虚则飞舞悠扬,腕受正则中直藏锋,腕受仄则欹斜尽致,腕受疾则操纵得势,腕受迟则拱揖有情,腕受化则浑合自然,腕受变则陆离谲怪,腕受奇则神工鬼斧,腕受神则川岳荐灵。其大意是:运腕若能虚灵,那线条就能转折多变,行笔如能按,提,那线条就不至于板滞无神。运腕能实,则笔墨沉着透彻;运腕能虚,则笔墨龙飞凤舞;运腕能正,则笔墨中直藏锋;运腕能侧则笔墨婀娜多姿;运腕能疾,则笔墨神采飘逸;运腕能迟,则笔墨拱揖有情;运腕能化,则笔墨混合自然;运腕能变,则笔墨错落奇妙;运腕能奇,则笔墨鬼斧神工;运腕能神,则笔墨能使山川的生机活力显现于画面。
4、松,即轻快的意思。作画要大胆落笔,要无拘无束,要随意挥洒,要笔不到而意到,这样用笔就自然松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松懈散乱。
5、圆,圆与扁相对,用笔能中锋就圆了。实践中并不完全这样,中锋笔法固然可以圆,但侧锋用笔同样可以圆,这就要求要侧中寓正。
6、厚,就是不薄,淳厚有味道的意思。与布局,用墨都有很大关系。在用笔上要毛不要光,要稳重不要飘浮。如果能够毛或重,就可以 见厚。另外干笔容易见厚,以及笔上加笔或重叠渲染,都是加厚的方法。
7、润,即滋润的意思。画要丰肌润泽,蓬勃有生意,不要枯瘠无精神。但枯与干有区别,干是用笔的一种方法,枯却是用笔的一种毛病。
8、巧拙,用笔须要巧拙互用,善用巧拙,才能灵变,至于什么地方该用巧笔,什么地方该用拙笔,则要根据具体物象的特质及整个作品的整体要求来决定的。
另外,法自天然,无论何种用笔,都要尽显天然之趣,切不可有一点牵强的地方。
[用笔五病
1板,所谓板,一是用笔呆滞,二是腕力不够,三是描写景物的形状没有变化。明龚半千《画诀》中说:“俯螳螂枝最忌枝枝相似 ,犯此谓之刻板耳。”
2、刻,所谓刻,是指无论何种用笔,笔划都过于显露,缺乏适度的表现,以至见笔不见墨。宋朝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笔迹显露,用笔中凝,勾画之次,妄生圭角者,刻也。”
3、结,所谓结,是指用笔迟疑,放不开,好象粘在纸上似的。宋朝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者结也。”主要是对水份的控制欠得当。湿笔用水太多,以至墨色淤积不化谓滞,或者水分太少,运锋行笔不流畅,另外,下笔过重也容易滞,其次是僵,下笔僵硬,运笔不够灵动鲜活。
4、枯,所谓枯,是与润相对的,在用干笔时最容易犯这种毛病,因为水份太少就近似枯,枯则伤韵而缺少生气。
5、弱,弱者就是下笔无力,缺乏相应的力量的体现。不过弱与嫩并不等同,嫩是因为工夫未到的緣故,并不是一种用笔的毛病。
除以上所说的儿种用笔的毛病以外,还应忌光,忌率(粗疏),忌明净滑膩,忌丛杂而紊乱。




QQ|站点统计|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官庄论坛 ( 皖ICP备12011772号 )

GMT+8, 2024-5-5 21:22 , Processed in 0.0513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